第三百七十四章 蜃海(续五)-《院上坟》


    第(2/3)页

    雾气的中心略亮一些,但也只是相对于浓云而言,几乎看不出光线到底来自哪里。关键的问题是我实在想不通这种天气如何会有海市蜃楼出现,光线又是如何穿透云层,折射进来。

    雾气里隐隐约约有条船的影子,船身的下部非常的模糊,几乎消融在了飘渺的雾气里,但上半部分还是很清晰的,桥楼,桅杆,甚至是飘荡的旗帜,特别有标示作用的是船体中央的龙门吊,似乎比船身前部的桥楼还要高大一些,和之前魏处、曹队、丁剑描述的东星号极为的吻合。

    但我注意到,那团雾气每隔上几秒钟亮度就会暗一下,但瞬间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似乎是非常有规律的。我扭头又看了一眼科考船一楼甲板上巨大的电磁发射设备,也许是因为电力供应的问题,它周身的淡黄色光芒也是不稳定的,同样几秒钟闪烁一下,和那雾气非常的同步,看来二者的确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我见魏智华放下了电话,和我一起呆呆的看着雾气,就轻声问了一句,“老魏,付出这么多努力,冒这么大风险,东星号上到底运了什么?是不是可以透露一下了。”

    魏智华没有转头,依旧对着玻璃墙外一动不动,但低沉而略显沙哑的声音还是慢慢飘了过来。

    “大约两年以前,对南海海底的能源勘探工作全面展开,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矿藏被大量发现,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稀有矿产,但因为技术开采的难度和成本原因,大部分都是我们的储备物资,只有少量的石油钻井平台被竖立起来。”

    “一年多以前,国家批准了南海沉船考古保护性发掘计划,大量的民用军用打捞船进入了太平礁东南六十海里到一百三十海里的区域,全国的潜水专业人才齐聚,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出现,大量的水下文物被打捞了上来。”

    “东星号其实是我们国家专业科考船设计建造的最初模板和实验平台,后来的第一代,第二代科考船都是东星号的缩小版本,升级版本。但这些年因为早期设计上的一些问题,东星号已经基本上不去远海执行任务,更多的往来于石油钻井平台和南海的考古发掘现场。”

    “东星号上的工作人员绝非一般的海员,更多的是地质学、海洋学、物理学方面的专家,这些人才本身就值得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搜救。好了,老常,我知道的都已经说了,不能说的其实也透露了,也许陆教授的计算结果出来以后,就是揭开最终秘密的时刻。”

    魏智华一口气说完,又恢复了石雕般的神情,背着手一动不动。但他的话还是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魏智华话里的内容似乎前后没有太大的逻辑关系,像是完全孤立的事件,但往深了去想,还是大有玄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