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陷阱(一)-《富贵逼人》


    第(2/3)页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巨脑集团开始在粤城市银河区黄金地段开始投资建设写字楼。此时巨脑集团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也不过刚刚过亿,手中的现金储备则更低,才四千万出头,可是它计划建造的巨脑大厦耗资却已高达四亿,楼层达到三十层。

    可是巨脑集团却敢于投资,因为只要项目一开建,楼花就可以开卖,而卖楼花的钱正好可以源源不断的投资到巨脑大厦的建设当中去。

    天有不测风云。相比起其他行业来,房地产业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更为敏感,因为宏观政策的调控影响最大的就是房地产业。一九九三年底,巨脑大厦动工建设,到一九九四年初国家政策方向忽然发生变化,宏观经济调控做为一项长期的政策开始发挥作用,金融业开始紧缩银根,对房地产业的卖楼花的限制业严格起来。一九九三年的时候,房地产业项目立项后只要开工就可以马上销售楼花,可是到了一九九四年,政策却变为一个房地产项目要拿到预售许可证,开始卖镂花,必须具备以下硬件:第一,该项目的直接投资必须达到项目预算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第二,建筑盖到正负零,也就是说,建筑物必须完成地面以下的建设;第三,必须按照土地挂牌交易时达成的协议交纳土地出让金。这么一来,房地产开发商在一个项目上的实际投资必须达到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这些针对房地产企业的措施非常严厉,对于那些实力孱弱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甚至是致命的。

    很不幸,巨脑集团就属于实力孱弱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列。面对新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巨脑集团一下子感到措手不及。他们打算通过卖楼花来募集巨脑大厦的建设资金的计划破灭了。可是巨脑集团已经在巨脑大厦项目上投入了近三千万资金,此时想抽身而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巨脑集团决定破釜沉舟,进行殊死一搏。他们一方面向银行方面进行活动,争取在银行方面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另外一方面,他们将销售巨脑口服液的利润全部投入到巨脑大厦的建设当中去,争取能早日实际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比例。这样,他们就可以顺利地拿到房屋预售许可证,通过卖楼花募集资金进行巨脑大厦的建设了。

    巨脑集团在粤城市是知名企业,在巨脑集团董事长的活动下,通过粤城市政府压力,粤城市工业银行同意贷款四千万给巨脑集团,以支持巨脑集团继续建设巨脑大厦。在当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四千万元已经是粤城市工业银行能够提供给巨脑集团的最大额度的贷款了。

    另一方面,巨脑集团将销售巨脑口服液的所获得的利润全额投入到巨脑大厦的建设当中。按照巨脑集团的计划,只要建造到十二层,就可以达到实际投资达百分之五十的比例。那个时候,只要楼花一开始销售,巨脑大厦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巨脑大厦的应变不可谓不完美,可是,还是那句话,天有不测风云。这次巨脑大厦的问题不是出在天上,也不是出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上,而是出在巨脑大厦的地基上。由于勘探资料的疏漏,巨脑大厦的在打桩的时候竟然发现一条岩层断层。因为这条忽然出现的岩层断层,巨脑大厦必须要多打十多根深桩,而这十多根深桩,又额外花费了巨脑集团超过三千万的资金。就这样,巨脑大厦建设到第五层的时候,陷入了资金短缺的瓶颈。

    在银行方面,已经明确拒绝再发放给巨脑集团任何贷款。而在巨脑集团的主业保健品的销售方面,由于巨脑大厦的建设不断抽血,在加上管理不善,巨脑集团竟然破产了。设计宏伟的巨脑大厦成为只建设到第五层的烂尾楼,成为繁华的银河区黄金地段一块难以遮掩的伤疤。而粤城市工业银行贷给巨脑集团的四千万巨款,也成为一笔无法收回的烂帐,挂在工业银行信贷处的帐薄上。期间粤城市工业银行换了两任行长,工业银行信贷处也前后换了五任处长。没有想到,直到一九九八年,陶大伟又把这里烂帐翻了出来。

    当然,陶大伟翻出这笔烂帐绝对不是想为银行分忧,他是在琢磨怎么样利用这笔烂帐来把董勇拖入一个陷阱,同时又为他自己的政绩薄上增添一笔耀眼的功绩。

    一个小时后,尚科长从粤城市人民银行回来,他成功的从人民银行统计处弄到了丽芳公司今年第一季度三个月的财务报表复印件。看来真是人熟好办事啊,陶大伟想,自己以后少不了要麻烦尚科长这位粤城地头社的跑腿。

    陶大伟看着丽芳公司的财务报表,掏出计算器计算起来。丽芳公司在一九九八年第一季度,平均每月能实现销售额两千万元,净利润三百多万元。这样计算下来,丽芳公司一九九八年至少可以实现四千多万的利润。而按照现金流量表的推算,丽芳公司一九九八年全年则可以产生六千多万正的现金流。看起来,丽芳公司这个全国化妆行业的老大,公司规模和状况与巨脑集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呢。

    陶大伟是个心思慎密的人,他耐心的进行盘算推演,看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计划才能将董勇诱进他的陷阱,从而让董勇永远不能翻身。

    经过几天的推敲,陶大伟终于拟定好计划了。当然全盘计划只有他本人清楚,有了上次和金主任合作的教训外,陶大伟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他认为,要想对付董勇,只能靠他自己,其他任何盟友都是靠不住的,他们很可能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从而让董勇逃出他精心布置下的陷阱。现在,计划只有他一个人知道,除非他到时候改变主意,否则,任何人都救不了董勇的。

    笃笃笃!陶大伟敲响了刘行长办公室的门。

    刘行长见陶大伟来访,连忙起身替陶大伟倒茶。对于自己顶头上司陶建国行长的公子,刘行长可不敢怠慢。

    陶大伟一边喝着茶,一边想刘行长汇报起工作了。陶大伟虽然只是粤城市工业银行信贷处的副处长,可是由于正处长在省党校学习,陶大伟负责主持日常工作,成为信贷处实际尚的一把手。

    刘行长见陶大伟刚到信贷处工作不久就急于找自己汇报工作,心中很是喜欢。看来陶大伟也并不是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他对工作的态度还是兢兢业业的啊。

    汇报完日常工作后,陶大伟对刘行长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一九九七年底,粤城市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都突破了七百亿元的大关,而贷款总额的规模尚不足四百亿元呢?这放在内地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啊。就拿陶大伟曾经工作过的中州市工商银行来说吧,一九九七年底各项存款余额有一百五十多亿元人民币,可是贷款总额就达到一百二十多亿元

    刘行长苦笑着解释,这就叫做省情不同。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难处。粤城市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辖区内人民生活富裕,大小企业众多。和内地大多数城市的银行发愁拉不来存款不同,刘行长整天发愁的是手中的钱贷不出去。这并不是没有企业到粤城市工业银行来贷款,而是工业银行不敢轻易将钱贷出去。粤城市工业银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存款过多,贷款不足,银行的存贷差较大。
    第(2/3)页